菲律賓:食在美岸 – 吃點啥?
1.美岸酥皮盒子
Empanada是西班牙語,英語Turnover、中文“酥皮盒子”。
酥皮盒子是用面皮包肉和蔬菜的混合餡成餃子狀,用油炸制而成。
酥皮盒子是...
Empanada是西班牙語,英語Turnover、中文“酥皮盒子”。
酥皮盒子是用面皮包肉和蔬菜的混合餡成餃子狀,用油炸制而成。
酥皮盒子是...
1.美岸酥皮盒子
Empanada是西班牙語,英語Turnover、中文“酥皮盒子”。
酥皮盒子是用面皮包肉和蔬菜的混合餡成餃子狀,用油炸制而成。
酥皮盒子是源于西南歐的一種點心,在西班牙最為流行,并被帶到其各殖民地,因此在世界各地受伊比利亞文化影響的很多國家、尤其是拉丁美洲,都是常見的點心。在菲律賓同樣流行,但據(jù)稱美岸酥皮盒子最好。
2.美岸肉腸
Longganisa是西班牙語,英語Spanish Sausage、中文“西班牙肉腸”。
西班牙肉腸是西班牙常見食品,也是通過殖民被帶到菲律賓,并成為菲律賓的流行食品。當然也進行了本地化的改良,因此可稱為“菲律賓肉腸”(Philippine Longganisa)。
因為各地口味不同,產(chǎn)生了不同風味的肉腸,總體上可分為兩類:
蒜味肉腸,西語Longganisa de Recado,英語Garlicky Longganisa。
甜味肉腸,西語Longganisa de Hamonado,英語Sweet Longganisa。
美岸肉腸,亦稱Llocano Longganisa(伊羅戈肉腸),屬于蒜味肉腸,是菲律賓著名的五種肉腸之一。
如果你的菲律賓朋友知道你去美岸,他們通常會說:Pasalubong,Longganisa。就是讓你帶美岸肉腸回來作禮物。
3.牛雜湯
牛雜湯幾乎世界每個角落都有,英文統(tǒng)稱為Tripe Soup,這里的tripe不是專指牛肚,而是指內(nèi)臟;而且牛雜湯原料也不只是牛內(nèi)臟,還可以放羊內(nèi)臟或豬內(nèi)臟等。
菲律賓也是到處都有牛雜湯,但被認為正宗的牛雜湯就源于美岸所在的伊羅戈斯大區(qū)(Ilocos Region),Sinanglao或Sinanglaw就是當?shù)匾谅蹇ㄖZ語(Ilokano/Ilocano)的詞,而美岸又是正宗中的正宗。
伊羅戈斯牛雜湯最大的特點是要有酸味和苦味,酸味來源于作為調(diào)料的三斂(俗稱樹黃瓜,英文bilimbi,菲語kamias)或酸豆(俗稱酸角,英文tamarind,菲語sampalok),苦味來源于膽汁。
注音:與同樣發(fā)源于伊羅戈斯的“苦牛雜湯“Papaitan的區(qū)別,兩者用料一樣,烹飪方法也一樣,就是Papaitan比Sinanglao苦,而Sinanglao比Papaitan酸。
4.炸五花肉
炸五花肉(Fried Pork Belly),源于西班牙,西語Chicharrón。傳到菲律賓后,普遍認為源于伊羅戈斯。
炸五花肉是用豬肉的五花肉做食材,先煮熟,再油炸金黃色酥脆狀。通常蘸醋或魚/蝦醬(Bagoong)食用。
當代,五花肉可以用豬皮、雞肉、羊肉、牛肉等代替。
5.美岸湯面
Miki是菲律賓面條(統(tǒng)稱Pancit)的一種,指黃色的用面粉制成的蛋面,圓形、方形和扁形的都有。
Vigan Miki是用方形和扁形的蛋面,制成湯面(Noodle Soup),流行于整個伊羅戈斯大區(qū),也算是當?shù)孛浴?br /> 6.菲式油炸餡餅
Okoy是菲律賓的名小吃,是用糯米面糊加帶殼蝦和各種蔬菜炸制面成,英文可稱為Shrimp Fritter。
也有用小魚和魷魚代替蝦的,還有用普通面粉、米粉、雞蛋和淀粉混合面糊代替糯米面糊的。
用南瓜泥或紅薯泥,加或不加蝦炸制而成的食品,也可稱為Okoy。
美岸的油炸蝦餅是菲律賓最有名的Okoy品種這一。
7.美岸皇家椰香烤粘糕
Bibingka是源于菲律賓的傳統(tǒng)點心,流行于菲律賓和與菲律賓接近的東印度尼西亞,英語可譯作Baked Coconut-flavored Rice Cake,中文可譯作“椰香烤粘糕”或音譯作“比賓卡”。
它是用糯米粉或木瓜粉烤制而成的蛋糕。其中最重要的配料是椰奶。傳統(tǒng)上,在陶瓦內(nèi)蓋上香蕉葉,在香蕉葉上倒入米漿,再蓋上另一片香蕉葉,然后放在煤炭火上烤制。當然現(xiàn)代已經(jīng)有專用烤爐。最后灑上牛油、椰子絲、咸鴨蛋等作頂配料。
Bibingka的種類有很多,按原料總體上可分為兩類,椰香糯米糕(Bibingkang Malagkit)和
椰香薯糕(Cassava Bibingka/Bibingkang Cassava)。
從個頭上來說,有大有小,但通常拳頭大小的居多。
Royal Bibingka皇家椰香烤粘糕,是流行于伊羅戈斯的品種,特點是個頭較大,口味中甜、口感軟糯。通常配以姜茶(菲語Salabat,英文Ginger Tea)食用。
而皇家椰香烤粘糕又以美岸皇家椰香烤粘糕最為知名。
8.竹筒糯米糕
Tinubong是伊羅戈斯的特產(chǎn),糯米面糊加椰奶、椰蓉、紅糖,放入竹筒中,埋在炭火中烤制而成。通常以3個或5個一捆出售,不知道為什么不能用偶數(shù)。
9.油炸半爆玉米粒
Cornick油炸玉米粒是源于菲律賓的傳統(tǒng)零食,英語可譯作Fried Corn Nut。
原料以糯玉米粒為主,可加其它玉米粒、包括爆玉米粒,將玉米粒浸泡三日,瀝干后油炸制成。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炸制的火候,即要完全膨化、又不能爆成米花??梢灾瞥稍?,也可以加各種口味,其中以蒜味為主。
Chichacorn是伊羅戈斯大區(qū)特產(chǎn)的一種油炸玉米粒,與普通油炸玉米粒不同的是,伊羅戈斯油炸玉米粒炸制作時允許部分玉米粒爆成米花。因是伊羅戈斯大區(qū)的特產(chǎn),Chichacorn也可稱為伊羅戈斯油炸玉米粒。
Chichacorn是上面提到的西語Chicharrón(炸五花肉)與英語corn(玉米)的合成。
Empanada是西班牙語,英語Turnover、中文“酥皮盒子”。
酥皮盒子是用面皮包肉和蔬菜的混合餡成餃子狀,用油炸制而成。
酥皮盒子是源于西南歐的一種點心,在西班牙最為流行,并被帶到其各殖民地,因此在世界各地受伊比利亞文化影響的很多國家、尤其是拉丁美洲,都是常見的點心。在菲律賓同樣流行,但據(jù)稱美岸酥皮盒子最好。
2.美岸肉腸
Longganisa是西班牙語,英語Spanish Sausage、中文“西班牙肉腸”。
西班牙肉腸是西班牙常見食品,也是通過殖民被帶到菲律賓,并成為菲律賓的流行食品。當然也進行了本地化的改良,因此可稱為“菲律賓肉腸”(Philippine Longganisa)。
因為各地口味不同,產(chǎn)生了不同風味的肉腸,總體上可分為兩類:
蒜味肉腸,西語Longganisa de Recado,英語Garlicky Longganisa。
甜味肉腸,西語Longganisa de Hamonado,英語Sweet Longganisa。
美岸肉腸,亦稱Llocano Longganisa(伊羅戈肉腸),屬于蒜味肉腸,是菲律賓著名的五種肉腸之一。
如果你的菲律賓朋友知道你去美岸,他們通常會說:Pasalubong,Longganisa。就是讓你帶美岸肉腸回來作禮物。
3.牛雜湯
牛雜湯幾乎世界每個角落都有,英文統(tǒng)稱為Tripe Soup,這里的tripe不是專指牛肚,而是指內(nèi)臟;而且牛雜湯原料也不只是牛內(nèi)臟,還可以放羊內(nèi)臟或豬內(nèi)臟等。
菲律賓也是到處都有牛雜湯,但被認為正宗的牛雜湯就源于美岸所在的伊羅戈斯大區(qū)(Ilocos Region),Sinanglao或Sinanglaw就是當?shù)匾谅蹇ㄖZ語(Ilokano/Ilocano)的詞,而美岸又是正宗中的正宗。
伊羅戈斯牛雜湯最大的特點是要有酸味和苦味,酸味來源于作為調(diào)料的三斂(俗稱樹黃瓜,英文bilimbi,菲語kamias)或酸豆(俗稱酸角,英文tamarind,菲語sampalok),苦味來源于膽汁。
注音:與同樣發(fā)源于伊羅戈斯的“苦牛雜湯“Papaitan的區(qū)別,兩者用料一樣,烹飪方法也一樣,就是Papaitan比Sinanglao苦,而Sinanglao比Papaitan酸。
4.炸五花肉
炸五花肉(Fried Pork Belly),源于西班牙,西語Chicharrón。傳到菲律賓后,普遍認為源于伊羅戈斯。
炸五花肉是用豬肉的五花肉做食材,先煮熟,再油炸金黃色酥脆狀。通常蘸醋或魚/蝦醬(Bagoong)食用。
當代,五花肉可以用豬皮、雞肉、羊肉、牛肉等代替。
5.美岸湯面
Miki是菲律賓面條(統(tǒng)稱Pancit)的一種,指黃色的用面粉制成的蛋面,圓形、方形和扁形的都有。
Vigan Miki是用方形和扁形的蛋面,制成湯面(Noodle Soup),流行于整個伊羅戈斯大區(qū),也算是當?shù)孛浴?br /> 6.菲式油炸餡餅
Okoy是菲律賓的名小吃,是用糯米面糊加帶殼蝦和各種蔬菜炸制面成,英文可稱為Shrimp Fritter。
也有用小魚和魷魚代替蝦的,還有用普通面粉、米粉、雞蛋和淀粉混合面糊代替糯米面糊的。
用南瓜泥或紅薯泥,加或不加蝦炸制而成的食品,也可稱為Okoy。
美岸的油炸蝦餅是菲律賓最有名的Okoy品種這一。
7.美岸皇家椰香烤粘糕
Bibingka是源于菲律賓的傳統(tǒng)點心,流行于菲律賓和與菲律賓接近的東印度尼西亞,英語可譯作Baked Coconut-flavored Rice Cake,中文可譯作“椰香烤粘糕”或音譯作“比賓卡”。
它是用糯米粉或木瓜粉烤制而成的蛋糕。其中最重要的配料是椰奶。傳統(tǒng)上,在陶瓦內(nèi)蓋上香蕉葉,在香蕉葉上倒入米漿,再蓋上另一片香蕉葉,然后放在煤炭火上烤制。當然現(xiàn)代已經(jīng)有專用烤爐。最后灑上牛油、椰子絲、咸鴨蛋等作頂配料。
Bibingka的種類有很多,按原料總體上可分為兩類,椰香糯米糕(Bibingkang Malagkit)和
椰香薯糕(Cassava Bibingka/Bibingkang Cassava)。
從個頭上來說,有大有小,但通常拳頭大小的居多。
Royal Bibingka皇家椰香烤粘糕,是流行于伊羅戈斯的品種,特點是個頭較大,口味中甜、口感軟糯。通常配以姜茶(菲語Salabat,英文Ginger Tea)食用。
而皇家椰香烤粘糕又以美岸皇家椰香烤粘糕最為知名。
8.竹筒糯米糕
Tinubong是伊羅戈斯的特產(chǎn),糯米面糊加椰奶、椰蓉、紅糖,放入竹筒中,埋在炭火中烤制而成。通常以3個或5個一捆出售,不知道為什么不能用偶數(shù)。
9.油炸半爆玉米粒
Cornick油炸玉米粒是源于菲律賓的傳統(tǒng)零食,英語可譯作Fried Corn Nut。
原料以糯玉米粒為主,可加其它玉米粒、包括爆玉米粒,將玉米粒浸泡三日,瀝干后油炸制成。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炸制的火候,即要完全膨化、又不能爆成米花??梢灾瞥稍?,也可以加各種口味,其中以蒜味為主。
Chichacorn是伊羅戈斯大區(qū)特產(chǎn)的一種油炸玉米粒,與普通油炸玉米粒不同的是,伊羅戈斯油炸玉米粒炸制作時允許部分玉米粒爆成米花。因是伊羅戈斯大區(qū)的特產(chǎn),Chichacorn也可稱為伊羅戈斯油炸玉米粒。
Chichacorn是上面提到的西語Chicharrón(炸五花肉)與英語corn(玉米)的合成。

- 上一篇:菲律賓的穿著習慣
- 下一篇:菲律賓十大美食,你吃過幾個?